SRT-100
2020年12月美國Sensus Healthcare正式授權Ekpac Healthcare(香港維昌醫療)為SRT-100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獨家代理
瘢痕疙瘩(Keloid,簡稱K)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纖維組織增生性疾病,是以皮損后真皮異常纖維增生反應為特征的病理性組織。形成機理尚未明了,臨床治療方法很多,但效果多不盡如人意。目前雖仍沒有哪一種治療方法能達到滿意療效,但也積類了較多經驗,取得了較大進展,現綜述如下。
1、 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是治療瘢痕疙瘩的主要方法,手術時機應掌握在瘢痕趨于穩定及老化為宜。由于單純手術切除復發率可高達45%~100% 目前多采用手術切除聯合類固醇藥物注射、加壓治療、硅凝膠片敷貼、術后放療等進行綜合動態治療。手術聯合類固醇藥物注射可以使瘢痕疙瘩的復發率遠低于50%,有文獻表明手術聯合術后淺層放射治療可以使瘢痕疙瘩的復發率下降到10% 。由此可見,手術切除仍然是目前治療K的重要方法,可作為一線治療手段,同時輔以其他療法進行動態綜合治療。鑒于手術有可能刺激原有病變和周圍皮膚瘢痕增生,使病變范圍擴大、病情加劇,有人建議手術時保留瘢痕邊緣部分,以減少對周圍正常組織的刺激來降低復發的可能。如有人采用“瘢痕疙瘩纖維內核切除術”這一新術式治療放射,療效較為滿意,但由于尚未得到廣泛應用,故此方法尚待于進一步觀察和評價。
2、 加壓療法
加壓療法是治療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應用較久的方法,其用于治療疤痕始于1898年Lawrence,他應用加壓療法治療經過大約1年的時間,病人患處僅遺留一薄疤。自70年代以來,加壓療法開始廣泛用于治療瘢痕疙瘩,成功的關鍵在于“早”、“緊”、“久”,即:創面愈合后應盡早開始加壓,壓力應保持在24~30mmHg,療程應在6 ~12月或更長,而且每天停息時間最好不要超過30分。終止加壓的標準為疤痕變軟,顏色變白。過早解除壓力則可能引起反彈,這些大多是經驗性的建議,目前尚無法證實。加壓療法應用上多是和其他方法結合用于預防瘢痕疙瘩的復發,一般僅限于未成熟的瘢痕且面積較大者。至于加壓療法的機制,有人認為可能是與加壓造成組織缺氧和重新調整瘢痕膠原束的結構有關,由于毛細血管受壓萎縮,造成瘢痕組織相對缺血缺氧,細胞外基質液體和介質減少,增強了膠原酶活性,從而使螺旋狀膠原變為平行排列,使瘢痕縮小
3、 放射療法
放射療法可單獨或聯合手術用于治療瘢痕疙瘩。1906年Debearman首先用X射線來治療瘢痕疙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然而在以后的應用中出現許多副作用以及射線毫無選擇性破壞瘢痕疙瘩和正常組織中的成纖維細胞,加之可能具有誘導腫瘤發生的潛在危險性,單純應用放射治療瘢痕疙瘩一直頗有爭議。常用照射劑量一般為1500~2000rad。Sclafani 研究發現放射療法用于術后預防瘢痕疙瘩復發比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更有效。術后放療的目的在于控制瘢痕疙瘩的復發,放療開始時機可選擇在術后即刻(<4h)、術后24~48h和術后7~10d三種情況。有資料證實,術后早期施加放射療法是防止瘢痕疙瘩復發的最佳時機,手術聯合早期放射療法已被認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放射療法的副作用有紅斑、皮膚萎縮、皮膚潰瘍、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著、切口愈合延遲等。目前隨著放療技術的發展,其并發癥已大大減少,但對于年幼者或有可能促進潛在致癌的部位(乳腺和甲狀腺)以及大面積、多部位的K患者應禁用。成纖維細胞已被證實為創傷愈合、瘢痕形成和增生的功能細胞,其增殖、凋亡的異常直接導致瘢痕疙瘩的形成。應用放射療法治療瘢痕疙瘩的機理可能是通過抑制血管再生和早期傷口愈合中的幼稚成纖維細胞,維持膠原的合成和降解的平衡。
4、 硅凝膠片敷貼:
自從Perkins等于1982年首次報道應用硅凝膠片敷貼治療瘢痕以來,硅凝膠片敷貼已成為國內外預防和治療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從預防和治療的角度來講,硅凝膠片敷貼開始應用的最佳時機為傷口愈合后兩周左右,在此之后半年內為效果最佳時段,但只要病變區仍處于活動期應用此法應該有效。具體方法是:局部清潔擦干,直接外敷貼片,開始每天應用4~6h,如無不適則可增加到每天外敷12h以上。敷貼片定期用冷水清洗,涼干或吹干后可繼續使用,一張敷貼片可用兩周到一個月。臨床上連續使用4~6個月,可明顯抑制瘢痕增生。對已形成的K及增生性瘢痕,經此法治療后臨床癥狀如紅腫、硬度、痛癢感多可得到緩解甚或消退。硅凝膠敷貼片在使用中極少有不良反應,由于其獲取方便、無侵害和無疼痛、副作用較少,應用已漸廣,尤其適用于兒童和不能耐受其他方法治療的病人。對于關節部位、毛發生長部位或面部等不便于貼附的部位,可以應用噴霧劑型的液體硅凝膠制劑,局部噴涂后可以形成一層較薄的硅膠膜,起到相同的作用。硅凝膠片敷貼治療K的作用機理,多數學者傾向于“水合作用”這一學說,硅凝膠片作為一種外用貼敷膜,可直接作用于瘢痕表層,它具有半透膜性能,可部分限制瘢痕表面水分的通透性,促使水分在瘢痕表皮下蓄積,發生水化作用?;谶@一原理,有人應用甘油凝膠片或水狀膠體物治療和預防瘢痕疙瘩,發現也可以改善癥狀,并可以使瘢痕軟化,但無法改變瘢痕的物理參數 。目前研究顯示,應用硅凝膠片貼敷以后,可導致成纖維細胞的TGF-β1陽性細胞數明顯減少,使通過自分泌產生TGF-β1刺激細胞增殖及增加膠原合成導致組織過度纖維化這一正反饋途徑受到抑制,這也提示硅凝膠片貼敷對瘢痕的作用有可能是通過調整細胞因子與成纖維細胞之間的相互關系來實現的,但要完全回答硅凝膠片敷貼治療K的作用機理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5、 冷凍療法
冷凍療法是應用冷凍劑來破壞局部細胞和血液微循環,使組織壞死脫落,以達到去除瘢痕的目的。每次對瘢痕疙瘩進行2~3次的凍蝕-解凍的循環操作,間隔約25d進行下一次治療,多需治療10次以上方可使瘢痕疙瘩變萎縮,故此法一般只適用于病程短且面積較小的K患者。單用冷凍療法治療瘢痕疙瘩,經過兩次或兩次以上的治療,其有效率為51%~74%;而該法聯合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其有效率可達84%。其主要副作用有色素沉著或脫失、中度皮膚萎縮和過敏性疼痛等。冷凍療法因療程長、個體療效不穩定,尤其是瘢痕疙瘩對冷凍療法治療反應差,其臨床實用價值值得商榷。
6、激光療法
自80年代開始,先后有學者試用激光療法治療瘢痕疙瘩,使用過的激光有氬激光、氦氖激光、CO2激光、Nd:YAG激光以及585nm脈沖染料激光等,其成功率各家報道相差甚遠。最早在70年代就有人報道應用氬激光治療瘢痕疙瘩,由于一直沒有改進,其療效遠較CO2激光差,此后連同CO2激光因復發率高而鮮有人繼續應用。在過去的十年里,用585nm脈沖染料激光治療增生性瘢痕和K取得了長足的進展。Alster于1995年首次做了關于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對585nm脈沖染料激光反應的對照實驗研究,其結果顯示在持續至少6個月的治療后,接受照射的部位比對照部位有較明顯的改善。隨著較新的更為精確波長激光(Nd:YAG激光)在其他領域的成功應用,新近的一項研究報道,對17例K患者應用Nd:YAG激光治療,僅用一個療程就有60%(10例)的瘢痕疙瘩變軟,顏色變白,經過18月~5年的隨訪均無復發;剩余7例經過繼續治療也幾乎完全變平,在所有的患者中只有3例復發。激光療法治療瘢痕疙瘩的機理仍不是十分明確, 可能是通過凝固毛細血管,導致瘢痕局部乳酸和缺氧環境形成,從而促進粒細胞分解,釋放膠原酶,這是激光療法治療瘢痕疙瘩的直接效應方面;其間接效應是通過降低膠原酶的抑制劑(а-巨球蛋白)而起作用??傊?,激光療法治療瘢痕疙瘩尚處于臨床探索階段,各家所得的結果不盡相同,有時甚至是互相矛盾,有待于進一步的深入開展
7、藥物治療
現在已經有多種藥物被用于瘢痕疙瘩的治療,但目前尚未有哪一類藥物能成為最為理想的治療藥物。
7.1 皮質激素類:皮質激素類用于瘢痕疙瘩的治療始于50年代,主要是類固醇激素局部應用。近來單獨注射皮質類固醇激素或手術后聯合應用治療瘢痕疙瘩已成為最流行和較為有效的方法。在臨床上常用的類固醇制劑中以去炎縮松A(Triamcinlone Acetonide)最為常用且療效較肯定,但由于不同的作者在病例選擇、診斷標準、用藥濃度和劑量、觀察時間、療效評價等方面不可能完全一致,所報道的療效相差甚遠,有效率為50%~100%,復發率為9%~50%。去炎縮松A作為類固醇藥物治療瘢痕疙瘩的代表,其常見的副作用有局部組織萎縮、延遲愈合、毛細血管擴張、局部組織壞死甚至形成潰瘍,有的可出現色素脫失、柯興氏綜合征等 。由此可見,皮質類固醇激素尚不是最為理想的藥物。至于其抑制瘢痕疙瘩生長的機理,一方面通過下調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的mRNA,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及其合成膠原與其他細胞外基質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傷區誘發瘢痕增生的TGF-β、IGF-1減少,同時減少α-巨球蛋白而增加膠原酶活性,加速膠原降解,調整瘢痕的結構。
7.2 鈣通道阻滯劑:鈣離子作為細胞內一種重要離子,直接參與細胞興奮—收縮偶聯過程和以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DG)為第二信使的信息傳導過程,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療。近年來的研究結果表明其對一些纖維化疾病也具有治療作用。用于實驗研究和臨床研究的主要是維拉帕米(verapamil),已有研究報道局部注射維拉帕米可導致瘢痕萎縮、變軟、變平,其聯合手術治療瘢痕疙瘩可與去炎縮松A相比。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阻斷鈣離子通道,調節細胞內鈣濃度而影響細胞周期中mRNA的合成,使其成纖維細胞停滯在G1期,減少膠原合成或通過誘導IP3合成而起作用。對維拉帕米的研究為臨床上治療K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
7.3維生素類藥物:維甲酸類是維生素A的相關藥物,體外成纖維細胞培養研究已顯示維甲酸及其衍生物能顯著的抑制膠原合成,并且全身應用維甲酸治療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也有相關的報道。但關于維甲酸對成纖維細胞的作用機制目前仍有爭議。維生素E本身用途很廣,有人發現其可使堅硬的瘢痕疙瘩快速軟化,減少瘢痕組織形成,可短期應用預防瘢痕疙瘩;但同樣的長期應用研究結果發現其并無明顯的效果。因此,維生素類藥物對瘢痕疙瘩的治療作用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7.4抗組胺藥物應用抗組胺藥物苯海拉明治療K被證明為可減輕瘙癢癥狀,但至于能否促進K退化,防止復發,目前尚不清楚??垢忻鳎╝vil)能使成纖維細胞增殖率下降,其抑制瘢痕增生的臨床作用也已經被證實。曲尼司特(tranilast)即肉桂氨回酸也是一種H1組胺拮抗劑,本身也是一種抗過敏藥物,它能抑制TGF-β對Ⅰ、Ⅲ型膠原合成的促進作用,并有阻止TGF-β1使α1(Ⅰ)前膠原mRNA增加的效應,在濃度為3-300μm時可抑制異常瘢痕成纖維細胞的膠原合成而對正常皮膚成纖維細胞無作用,在濃度為30-300μm時,可以抑制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釋放TGF-β1,目前已成為臨床上治療瘢痕疙瘩的常用藥物之一,且顯示局部藥物治療較口服給藥效果可能更好。
7.5中醫藥中醫認為瘢痕疙瘩是氣血壅滯,經絡痹疽,邪毒與體內濁氣、淤血等病癥。外用黑布藥膏是祖國醫學治療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常用方藥。其他諸如桃紅四物湯、復方艾葉煎浸劑、鴉膽子軟膏以及內服的通脈靈片等對治療瘢痕疙瘩均有一定的療效。為揭示中醫藥抗瘢痕的機理,目前研究最多的是不少此類方劑中都含有的丹參?,F有的研究認為丹參將是治療纖維化疾病包括K的有用藥物,由此提示以活血化淤法則為主的中醫藥療法在治療瘢痕疙瘩方面具有一定的潛力,值得進一步研究探索。
除上述幾類藥物外,尚有許多藥物諸如透明質酸、復方秋水仙堿、分子交連抑制劑(如D-青霉胺、β-氨基丙腈)、5-氟尿嘧啶、鋅制劑、硫代介子胺、氨甲喋呤、乙基氰胺、胃蛋白酶等用于K的防治,但多因效果不肯定而被棄用或較少應用。此外,近年來新研究開發的藥物還有己酮可可堿(PTX)、米諾地爾(minoxidil)、吡非尼酮(pirfenidone,PFD)、等,雖然在抑制K的形成方面頗具潛力,但真正應用于臨床尚待時日。近來有人發現他莫昔芬(tamoxifen,TAM)作為一種非類固醇抗雌激素藥物,可通過降低TGF-β的產生抑制培養的K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在治療瘢痕疙瘩方面作為一種有潛力的藥物,可能會成為臨床上的新的局部治療制劑。
8、 生長因子
業已證明在創傷修復與瘢痕形成過程中有多種生物活性因子參與并影響其進程[36,37],如α和γ-干擾素(IFN-α,IFN-γ)、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表皮生長因子(EGF)、成纖維生長因子(FGF)等。因此,近年來眾多學者多把研究焦點集中于此,但目前真正可應用于臨床的產品尚少。在眾多已知與瘢痕形成有關的生長因子中,TGF-β是促進瘢痕增生作用最強的多肽生長因子,無疑是最重要、最具有代表性的。因此,有關TGF-β的各項基礎與臨床研究也就成了目前最大的熱門。由于受傷當時用TGF-β中和抗體可降低具有活性的TGF-β水平,并可阻止TGF-β自分泌,具有潛在的抗瘢痕效果,因此TGF-β的抑制劑用于防治K的研究已成為新的熱點。目前直接用于臨床的是抗TGF-β抗體,其可能成為一種新型的抗瘢痕制劑。IFN是一類抗病毒物質,又是抗腫瘤和免疫抑制劑調節劑,臨床上IFN-α、β、γ在抗病毒、抗腫瘤和治療瘢痕均已多有應用報道,其作用機制是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增殖;抑制膠原合成;刺激膠原酶分泌,促進膠原降解。聯合應用IFN-α和IFN-γ可以降低成纖維細胞Ⅰ、Ⅲ型膠原的mRNA水平,抑制成纖維細胞分泌bFGF進而抑制膠原合成,阻止瘢痕增生。另外諸如TNF-α、bFGF也已有臨床與實驗研究的報道。盡管以上生長因子的廣泛臨床應用尚需不斷研究,但作為治療增生性瘢痕和K的新途徑,生長因子類制劑將會具有更為廣闊的前景。
9、 基因治療:
基因治療就是向靶細胞引入外源基因,以糾正或補償其基因缺陷,而達到治療目的。但對于瘢痕與瘢痕疙瘩而言,由于人們對其形成機理的認識還未完全深入到基因水平,故應用基因療法還為時過早。目前的研究表明瘢痕疙瘩的形成可能是多個基因參與,多因素協同通過網絡性調控共同作用的結果,相信隨著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在瘢痕疙瘩形成機理方面研究的不斷深入,可望通過瘢痕疙瘩相關致病基因的克隆及基因位點定位等方法從基因水平上調節成纖維細胞分泌膠原的功能,控制瘢痕疙瘩的發生。因此,基因治療有望從根本上達到防治瘢痕疙瘩的目的,成為攻克瘢痕疙瘩的希望之路。
綜上所述,治療瘢痕疙瘩的具體方法包括手術切除、加壓療法、放射療法、硅凝膠片敷貼、冷凍與激光治療、藥物療法等,目前仍沒有任何一種單一的治療方法能達到滿意療效而被廣泛而持久地接受。由于瘢痕疙瘩的發病機理是多因素的,故而對于瘢痕疙瘩的防治亦應從多方面著手,聯合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方法綜合治療,發揮協同效應,方可明顯提高療效,降低復發率。綜合動態治療中應根據病變的部位、大小、病程、以前是否接受過治療及患者的本身情況等因人而異的選擇各種方法進行動態治療,取長補短,才可能成為進一步提高療效的最佳選擇。相信隨著K形成機理方面的研究在細胞和分子生物學水平上的不斷深入,細胞因子和基因治療有望成為預防和治療瘢痕疙瘩的最有效的方法。
除了消除手術后感染和復發的風險外,SRT-100還為患者和醫生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等多種優勢,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