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T-100
2020年12月美國Sensus Healthcare正式授權Ekpac Healthcare(香港維昌醫療)為SRT-100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獨家代理
原題:淺層X射線照射的間隔時間對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膠原分泌的影響
作者:鄭文月1,2,馬季2,臧海英2,馮清藍1,2,王維佳2,米次仁2,鄧成成2,朱定衡2
通信作者:朱定衡,碩士,主治醫師,E-mail:z127140@sina.com; 鄧成成,博士,副研究員,E-mail:dengchch@smu.edu.cn
作者單位:1.南方醫科大學,廣東 廣州 510515;2.南方醫科大學皮膚病醫院,廣東 廣州 510091
【引文格式】鄭文月,馬季,臧海英,等. 淺層X射線照射的間隔時間對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膠原分泌的影響[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22,29(4):285-290.
【基金項目】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青年項目(A2019355);院內臨床研究苗圃項目(C2019005)
標本來源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南方醫科大學皮膚病醫院行手術切除的瘢痕疙瘩標本6例,其中穩定期2例,進展期4例。所有瘢痕疙瘩患者均局部無感染潰瘍,未接受過任何藥物及放射治療。經臨床及病理確診后,所有標本取材均已獲得患者本人或監護人的知情同意。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DMEM培養基(美國Thermo Scientific),胎牛血清(FBS,以色列Biological Industries),Trizol和PrimeScriptTM RT reagent Kit反轉錄試劑盒(日本Takara),上下游引物(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SYBR Green Premix qPCR Kit(湖南艾科瑞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兔抗人Collagen Ⅰ抗體(美國CST),兔抗人Collagen Ⅲ抗體(美國Abcam),Human Collagen Ⅰ ELISA Kit(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SRT-100 VisionTM淺層放射治療系統(美國Sensus Health)。
采用 GraphPadPrism 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結果至少經3次獨立重復試驗計算得出,對照組與不同間隔周期淺層X射線照射組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不同間隔周期淺層 X射線照射處理后,與未處理組(0 d)相比,各實驗組HKF細胞中 Ⅰ 型膠原蛋白mRNA表達水平均明顯降低。其中,間隔3 d組(t=12.09,P<0.01)最低(圖1);各實驗組HKF細胞中Ⅲ型膠原蛋白亦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間隔3 d組Ⅲ型膠原蛋白表達出現升高值,與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t=5.22,P<0.05,圖1)。Ⅰ型膠原蛋白/Ⅲ型膠原蛋白mRNA比值與未處理組相比,間隔3 d組下降值最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67,P<0.01),而間隔7 d Ⅰ型膠原蛋白/Ⅲ型膠原蛋白mRNA比值與未處理組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不同間隔周期淺層 X射線照射處理后,各實驗組HKF細胞中Ⅰ型膠原蛋白與未處理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間隔1 d組出現低峰值(t=9.97,P<0.01,圖2);各實驗組Ⅲ型膠原蛋白水平與未處理組比較,亦有統計學差異(P<0.01)。與未處理組相比Ⅰ型膠原蛋白/Ⅲ型膠原蛋白比值在間隔3 d下降值最明顯(P<0.01),而間隔5 d(t=0.21,P>0.05)和間隔7 d(t=0.66,P>0.05)Ⅰ型膠原蛋白/Ⅲ型膠原蛋白比值無明顯變化,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不同時間間隔淺層 X射線照射處理后,與未處理組相比,各實驗組HKF培養上清中Ⅰ型膠原蛋白分泌水平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間隔3 d(t=5.95,P<0.01)和6 d組(t=5.53,P<0.001)培養上清中Ⅰ型膠原蛋白表達出現兩個低峰值,呈一定的時間依賴性(圖3)。
瘢痕疙瘩是臨床常見的病理性瘢痕,主要組織學特征為局部成纖維細胞過度增殖和細胞外基 質成分過度堆積[8]。瘢痕疙瘩具有侵襲性生長、增殖和分化異常等特點,最關鍵的特點是有類似腫瘤的缺氧微環境[9],放射療法通過直接或間接電離作用抑制細胞分裂和增殖,作為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同樣適用于瘢痕疙瘩[10]。目前研究表明,在不同劑量電離輻射作用下,放療后不同階段可通過激活整合素和生長因子受體增強輻射誘導的G2/M細胞周期停止、凋亡或其他生物學改變[11]。HKF經電離輻射后引起DNA損傷誘導衰老表型,參與成纖維細胞的染色質重塑[12],且大量研究證據表明衰老與表觀遺傳密切相關[13]。然而,放射治療通過改變細胞周期或微環境調控表觀遺傳網絡治療瘢痕疙瘩的具體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淺層X射線聯合術后放療可以達到預防瘢痕疙瘩復發的目的[14]。Sakamoto等[7]指出瘢痕疙瘩術后生物學有效劑量(BED)為20 Gy,分5次治療后復發率為11%,認為瘢痕疙瘩復發率與BED呈劑量-效應關系。Flickinger等[15]指出身體其他部位病變電子輻射劑量高于耳垂瘢痕疙瘩,且表明短療程、高分割劑量是防止復發的最佳策略。本研究采用一個特定總劑量(15 Gy)不同時間間隔(1~7 d)對HKF進行淺層X射線照射。Ⅰ型膠原是真皮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 ECM)主要成分,當皮膚受傷或真皮修復期間,Ⅲ型膠原蛋白含量會暫時增加,延遲上調TGF-β3以及降低Ⅰ型膠原蛋白表達[16]。本研究在不同間隔的各組經3次連續照射后,HKF內膠原分泌均較前減少,且間隔前3 d對細胞外上清中Ⅰ型膠原蛋白分泌水平均有顯著抑制作用(P<0.01)。而Ⅰ型膠原蛋白/Ⅲ型膠原蛋白比值在第1~3天隨時間間隔逐漸增高,第3天達最高水平(P<0.01)。以上結果共同提示照射間隔控制在3 d內,淺層X射線對HKF膠原蛋白的表達具有顯著影響。近期關于瘢痕疙瘩術后放射治療時機的Meta分析也總結了瘢痕疙瘩切除術后72 h內放射治療療效優于72 h后放射治療療效的結論[17]。X射線輻射可通過控制成纖維細胞增殖,阻止細胞周期并誘導細胞過早衰老來防止瘢痕疙瘩復發[18]。另外,細胞的無限增殖受關鍵調節點G1、G2及S期調控,間隔放射療法給予了細胞修復的時間,調節細胞周期G1期向S期轉換[19]。周期蛋白D/CDK4磷酸化Rb使p53激活,可抑制周期蛋白E/CDK2,使周期停止,控制細胞循環,抑制細胞增殖[20]。本實驗結果提示間隔1~3 d淺層X射線照射后可能存在使細胞損傷停留在不同階段如G1/S期、G2/M期,或使處于相對抗拒放射時相的細胞向放射敏感時相移動的再分布現象。
瘢痕疙瘩的形成是膠原不斷沉積的結果,局部微環境除了可通過自身DNA序列改變之外,還可通過表觀遺傳學改變DNA甲基化轉移酶及非編碼RNA影響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Wnt/β-連環蛋白信號通路和膠原蛋白的表達[21]。一些文獻報道瘢痕疙瘩皮損及成纖維細胞p16基因低表達,輻射能誘導DNA甲基化模式發生改變和細胞周期相關基因p16、p21、p27 mRNA和蛋白水平明顯升高[22],但具體通過特定基因啟動子CpG島甲基化狀態及何種途徑,目前尚不清楚。本實驗通過細胞學體外實驗研究表明,淺層X射線可通過影響HKF膠原蛋白分泌周期抑制膠原產生,結合Pogribny等[23]研究發現不同劑量X射線輻照HKF后出現衰老表型特征,DNA甲基化轉移酶mRNA表達水平降低,推測淺層X射線治療瘢痕疙瘩療效可能歸因于對HKF表觀遺傳學影響。本研究通過實時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結果比較淺層X射線照射后HKFⅠ型膠原蛋白/Ⅲ型膠原蛋白比值,當兩次分割劑量時間間隔延長至4~7 d時,淺層X射線對成纖維細胞的膠原蛋白分泌作用在間隔5 d和間隔7 d出現回升趨勢,可能由于細胞分裂或再群體化,導致細胞增殖和膠原蛋白產生增加。為進一步證實不同時間間隔淺層X射線照射后細胞外膠原蛋白表達的影響,本研究利用ELISA實驗檢測培養基上清膠原蛋白含量,結果表明1~3 d和4~6 d膠原蛋白抑制率逐漸升高,可能存在淺層X射線照射后膠原蛋白最適抑制周期。瘢痕疙瘩除了通過COL1A1信號通路影響HKF的形成和凋亡,還受到缺氧環境等復雜微環境的影響,因此進一步探討淺層X射線照射對細胞分裂周期相關蛋白及表觀遺傳學改變的影響,可能是本課題未來的研究方向。
綜上所述,本研究證明了淺層X射線對瘢痕疙瘩成纖維細胞增殖和膠原分泌的抑制作用,推測高張力部位需給予足夠大的輻射劑量,且照射間隔控制在3 d內對預防瘢痕疙瘩復發具有重要意義,隨著間隔時間延長,膠原蛋白分泌出現回升趨勢,但確切的分子機制還有待深入研究,最佳放射治療間隔周期還需結合臨床綜合評估。
[聲明]本文作者享有本文著作權,《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專有本文出版權和信息網絡傳播權,本網分享僅為科普無盈利目的。
除了消除手術后感染和復發的風險外,SRT-100還為患者和醫生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等多種優勢,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