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T-100
2020年12月美國Sensus Healthcare正式授權Ekpac Healthcare(香港維昌醫療)為SRT-100中國大陸及香港地區的獨家代理
瘢痕疙瘩(keloids )一般發生于外傷后或外傷后數月。部分患者可自行發生,尤以胸骨區皮膚多見,推測這可能由于患者未察覺到輕微損傷的緣故[1]。損害單發或多發,呈圓形或橢圓形,直徑數毫米到數十厘米不等,明顯超出損傷范圍,表面平滑,邊緣常呈蟹足狀。皮損初發為紅色,以后逐漸變為紅棕色、白色,軟硬不等。皮損中一般無毛囊及其它有功能的附屬腺體。發生于耳、頸、腰部的瘢痕疙瘩趨向于有蒂,而胸部、上臂部和四肢的損害扁平無蒂。全身皮膚都可以發生瘢痕疙瘩,但三角肌、前胸、上背部、耳垂等部位尤好發生。自覺瘙癢或疼痛,尤以受壓或摩擦時為甚。該病病程慢性,無自愈傾向[2]。多見于有色人種,好發于女性。
瘢痕疙瘩的組織病理變化主要見于真皮內。早期真皮內發生炎癥反應,白細胞浸潤,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膠原纖維過度合成,此間有血管增生。后期膠原纖維增多增粗,排列紊亂,逐漸發生透明性變,呈同心圓狀,血管減少,炎癥細胞減少或消失(圖2)。
臨床單純手術切除后極易復發,治療效果不佳。
圖2 瘢痕疙瘩顯微鏡下所見
成纖維細胞過度增生,期間見小血管形成,膠原纖維增粗,排列紊亂
瘢痕基礎知識
瘢痕是機體受到創傷后修復過程的自然產物,它是各種創傷所引起的正常皮膚組織外觀形態和組織病理學不規則改變的統稱。根據愈合程度不同分為普通瘢痕和病理性瘢痕。病理性瘢痕包括局限性的增生性瘢痕和有“腫瘤樣生長”傾向的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聲像圖表現
1.二維超聲表現
病變處皮膚層顯著增厚,厚薄不均,最厚可達10mm左右,內部回聲欠均勻,其深部與皮下組織層分界清晰(圖3)。
2.彩色多普勒表現
增厚的皮膚層內部可見散在條狀、點狀血流信號(圖4.5)。
圖3.4 上臂瘢痕疙瘩,男,18歲
上圖:受累皮膚增厚,突出皮面,呈不均勻性低回聲;
下圖:瘢痕疙瘩與深部分界清晰,增厚皮膚內可見星點狀血流信號。
瘢痕疙瘩診斷要點
1.根據典型外觀和病史瘢痕疙瘩多可以直接診斷;
2.瘢痕疙瘩的形成通常表現出自發性和漸進增強的特點;
3.瘢痕疙瘩聲像圖累及皮膚處不累及深部皮下組織且范圍會累及周圍正常皮膚。
鑒別診斷之一: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在臨床上表現為不超過傷口范圍的高出皮膚表面的瘢痕組織,多出現在手術切口瘢痕處。超聲表現為皮膚層梭形均勻性低回聲,外形規則輪廓光滑,瘢痕內部無血流信號顯示。
鑒別診斷之二:經典型纖維組織細胞瘤
也稱真皮纖維瘤(demmtofibroma),好發于中青年人肢體皮膚,女性多見,表現為緩慢性生長的小結節,被覆皮膚常呈紅棕色或有色素沉著,也可為正常皮膚色。結節直徑多<1cm,偶可達3 cm及以上。
鏡下,被覆表皮常伴有棘細胞增生和釘突延長,基底細胞可伴有色素沉著。腫瘤位于真皮層內,與表皮之間常有一薄層結締組織間隔(grenz zone)。腫瘤主要由交織狀排列的梭形、短梭形或卵圓形細胞組成,部分病例內還可見席紋狀結構,明顯時可被誤診為隆突性皮膚纖維肉瘤。聲像圖硬纖維瘤可以累及皮下組織且血供豐富,可以與瘢痕疙瘩相鑒別。
參考文獻
[1] Murray JC.Scars andkeloids[J].Dermatol Clin,1993,1l(4):697.
[2]李明,楊森,張學軍. 瘢痕疙瘩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2,28(6):353-355.
[3]靳瑾,高建華. 瘢痕疙瘩發病機制的研究動態[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及臨床康復,2007,11(10):1953.-1973.
[4]劉偉.瘢痕治療理念的更新與臨床實踐[J].中國美容整形外科雜志,2019,30(7):385-388.
[5]王堅.皮膚纖維組織細胞性腫瘤[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3,42(2):134-137.
除了消除手術后感染和復發的風險外,SRT-100還為患者和醫生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選擇等多種優勢,包括: